库伦旗塔敏查干沙漠旅游
周边游景区景点
  • 大青沟
  • 阿古拉草原
  • 珠日河草原
  • 僧格林沁博物馆

大青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大青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一处保存完好的古代残遗森林植物群落,总面积12.5万亩。大青沟在蒙语中被称为“冲胡勒”,是内蒙古著名的珍贵阔叶林自然保护区。它地处甘旗卡镇西南25公里处,是一条南北走向的绿色深谷。
       大青沟横卧在哲里木盟南部的原野之上,与长约250多公里的科尔沁沙带相接壤。大青沟深谷由东、西双沟组成,各长达10余公里。双沟交叉呈人字形,沟深100余米,宽约200-300米,一直伸入辽宁省的彭武县境内。大青沟与沟外的沙化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沟内的小河涓涓淌过,清冽澄明,入口甘甜芳美。沟内的景致更是朦胧中夹杂清丽,好似梦幻世界一般。
       大青沟不仅景色宜人,还是植物繁茂、动物乐于栖息的动植物王国。就植物而言,这里共有木本、草本植物多达500余种。珍贵的水曲柳、黄菠萝、紫椴、白皮柳、黄榆以及稀有的药用植物金花银冬、北五味子、东北天南星、桃叶卫等分布林间。野生动物中,黄羊、狐狸、花鼠、水獭等出没于沟间溪畔,无论飞禽走兽,均是理想的栖身天堂。虽处沙漠之边,自然绿意浓浓,佳景多多,真可谓是“沙漠中的江南”。       
       在本属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区,在干旱少雨、土质疏松的北方沙漠地带,何以出现这样大的沟壑?沟内又何以天然生长着如此众多的“非本地”树种?是先有沟后有树,还是先有树后有沟?这些千古之谜不知引得多少专家学者竞相前来考察、论证,但结果依旧莫衷一是,难以定论。为解开这些谜团,保护区自己的林业工程师潘树文先生也进行了长期的考察和潜心研究。他在2001年7月发表的《大青沟的成因及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的来源探讨》一文,以翔实的论据和严谨的推理论证,阐述了他先有树后有沟,而沟又是由于地震造成地壳断裂。
       大青沟交通:304国道途径,新民市,彭武,内蒙甘旗卡镇,在西行余公里,便可到达内蒙古大青沟风景区。

     
 
   

       

       

阿古拉草原旅游区
国家AA级旅游区

       阿古拉草原旅游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中部的科尔沁沙地,这里距旗政府所在地甘旗卡60公里,距通辽市70公里,距大青沟100公里。1650年设“府”建旗,是一代名将僧格林沁的家乡,双合尔山在草原上突兀拔起,方圆百余亩。山高近百米,是内蒙古地区较大的敖包,其成因乃千古之谜。
       这里风光秀丽、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就在这快风水宝地上,有保存完好的阿古拉原始草原;有浩瀚的吉力吐大沙漠;有千古之谜的双合尔山;有百旱不干、地下百泉相通的白音查干淖尔(湖);有万鸟云集、适合鸟类休养生息的万亩湿地。是人们欣赏草原、沙漠探险、游山玩水、了解历史、解读地貌、旅游度假、回归自然的好去处。每逢集会这才是阿古拉最热闹的时候,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农牧民都来参加“那达慕”,举行骑马、射箭、摔跤和民歌等活动,大家都要爬上双合尔山,登高远眺,观赏白塔,带着美好的祝愿,献上洁白的哈达。是国家AA级旅游区。
       阿古拉草原还是全国著名的蒙古族叙事民歌之乡。民间也曾流传着大量真实可歌可泣的达那巴拉、金香、扎那、巴力吉尼玛等传奇故事。草原深处世代家居的阿古拉人民能歌善舞,长期保留着蒙古民族传统的生产、生活习惯,民俗风情浓郁,文化特色鲜明。阿古拉草原旅游区资源得天独厚,在东北区独树一帜。 保存完好的万亩原始湿地,风光无限。协日勒万亩封山乔灌丛林,春花秋实,翰海滴翠,位于双合尔山下的白音查干淖尔湖,已成为北方独具特色的候鸟乐园。是集湖泊、草地、大山、沙漠于一体的具有浓郁蒙古族风情的风景旅游区。
       1、双合尔山白塔  2、白音查干淖尔水上娱乐活动区 3、沙漠探险区  4、民俗风情度假区 民俗风情

     



     



     

珠日河草原旅游区
8.18赛马节

       蓝天白云相依,骏马羊群如梭,牧民的理想天堂就是这美丽的科尔沁草原中心地带——珠日河草原旅游区,距交通发达的通辽市101公里,在内蒙古这片辽阔的草原上,它展开博大的胸襟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这是一个蒙古人的民族家园,整体设计突出民族特色,鸟瞰全景区呈雄鹰展翅型。中间五个殿堂式迎宾包坐落在用汉白玉制成的1.2米高平台上。它气势磅礴、造型典雅、富丽堂皇,象征着成吉思汗和他的四大汗国,表现出浓厚的民族英雄气概。它周围的18座高级固定包,14座传统毡包组成一系列蒙古包群,可同时接待200多人住宿和500多人用餐。这也是一个游客的民族乐园,这里有热情洋溢的马队迎宾、精彩热烈的赛马表演、神秘庄重的祭敖包仪式、民族同乐的篝火晚会,还有搏克表演、牧户做客、射箭、射弩、打布鲁、民俗表演、骑骆驼、骑马漫游等。在您尽情游乐的同时还可以品尝到具有科尔沁特色的“手扒羊肉”、奶茶和各种蒙古族风味的食品。
       科尔沁文化是我国蒙古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和集中体现,同时在近代的发展中融合了满族文化,满蒙通婚等制度使其在保留传统蒙古文化的同时又披上了一层神秘而高贵的色彩。珠日河草原旅游位于科尔沁草原的腹地,科尔沁左翼中旗境内,在清代国母孝庄文皇后及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的诞生地。在珠日河草原您能深切地感受到的是科尔沁文化的博大、典雅和高贵。       
       蒙古民族是马背上的民族。科尔沁马是马中的极品,它的雄姿是草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在珠日河草原有一个具有国际标准的赛马场,一年一度的“8.18赛马节”就在这里举行。
      
     

     

     

     

僧格林沁博物馆
       僧格林沁博物馆位于科左后旗政府所在地甘旗卡镇东北4公里处,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整个院落均为仿古建筑群,前廊后梢,飞檐翘壁、雕梁画栋、金壁辉煌。其中有僧格林沁遗物展,科左后旗历史文物展,科左后旗民俗文化展,吐尔基山古墓图片展等吸引着中外游客。
       僧格林沁(1811—1865),成吉思汗的胞弟哈撒尔的第26代孙,嘉庆帝的嗣外孙(嘉庆帝第三女庄敬和硕公主嫁给蒙古郡王索特纳木多布济,公主前卒,后来索特纳木多布济死后无子,以从子僧格林沁为嗣)。清末著名将领。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左翼后旗(今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人。清朝嘉庆十六年(1811年)六月五日出生在哈日额日格苏木百兴图嘎查普通台吉家庭。 幼年,僧格林沁因家境贫寒,曾随父亲布和德力格尔为富人放牧。12岁时被送到昌图老城文昌宫读书。
      道光五年(1825年),僧格林沁被选定为索特纳木多布济郡王嗣子,承袭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郡王。同年十二月,奉命御前行走,赏戴三眼花翎。道光六年(1826年),赏用朱缰。道光九年(1829年),赏穿黄马褂。同年二月,命管上虞备用处事。九月,命管火器营事。道光十四年(1834年),授御前大臣、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九月,为后扈大臣。道光十五年(1835年)正月,署镶红旗蒙古都统。二月,充谙达(督领侍)管虎枪营事。七月,命总理行营。十二月,为阅兵大臣。道光十六年(1836年),授镶白旗满洲都统。道光十七年(1837年),赏用黄缰。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九月,为正黄旗满洲都统。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充右翼监督,署正蓝旗满洲都统。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二月,为镶黄旗领侍卫内大臣。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五月,为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道光三十年(1850年),为镶黄旗蒙古都统。九月,命往县剿匪,授左翼监督。十二月,道光皇帝嘉奖僧格林沁清除匪患之功,赏四团正龙补服并准予穿用。道光皇帝驾崩时,僧格林沁为顾命大臣之一。       
       咸丰元年(1851年),僧格林沁任御前大臣,署銮仪卫事。曾请旨出兵镇压科尔沁左翼后旗佃农抗租斗争。咸丰二年(1852年),上 书逮捕佃农抗租领头人吴宝泰等下狱。主持道光帝梓宫迁葬,恭谨从事,赏加三级。咸丰三年(1853年)五月,受命督办京城巡防,任参赞大臣。此时,太平天国已定都天京,并派兵北伐。僧格林沁受命统领健锐营、外火器营、两翼前锋营、八旗护军营、巡扑五营及察哈尔各官兵,并哲里木、卓索图、昭乌达蒙古诸王劲旅出京。九月,设防紫荆关。十月,在天津南王庆坨与北伐军开战。北伐军损失惨重,退到连镇一带。咸丰帝赐僧格林沁“博多罗巴图鲁”称号。咸丰四年(1854年),又在连镇大败北伐军,擒杀太平天国北伐军主将林凤祥、李开芳,咸丰五年(1855年)正月,咸丰帝加封僧格林沁为博多勒噶台亲王,赏朝珠一盘、四团龙补褂一件。四月,诏世袭罔替,俸银加倍。咸丰七年(1857年)五月,命僧格林沁署镶红旗汉军都统。 咸丰八年(1858年),直隶总督谭廷祥及托明阿防守天津大沽海口战败,清廷主和派与英国代表签署《天津条约》。僧格林沁得知后,向咸丰帝奏请,坚决要求撤回谈判代表,主张调用全国之兵员,倾全国之粮食,整顿军队,把外国侵略者赶出去。但因主和派占上风,他的意见未被采纳。咸丰九年(1859年),咸丰帝命僧格林沁至天津督办大沽口和京东防务。僧格林沁吸取第一次大沽口战役失败的教训,积极筹建大沽海口和双港的防御工事,整肃军队,做好反侵略的各项准备。英法新任驻华公使普鲁士、布尔布隆率领所谓换约舰队从上海沿水路北上。舰队由一艘巡洋舰和13只炮艇组成,行至天津大沽口时,藐视中国军队的设防,不听中国军队的劝阻和警告,明目张胆地闯入大沽口,激起了中国官兵的极大愤慨。僧格林沁下达坚决反击入侵者的战斗命令,督军力战,击毁英军战舰3艘,使英军死伤464人,英海军司令贺布受重伤。相持数日,敌舰撤走。这次大沽口保卫战,是自1840年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以来中国军队抵抗外国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清廷对僧格林沁和有功将士大加奖赏。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也对此事给予充分关注与肯定。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天津,僧格林沁兵败退驻通州。咸丰帝下令拔去僧格林沁三眼花翎,削去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职。继而再战,又败于张家港、八里桥,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圆明园被毁。主和派大臣埋怨僧格林沁触怒了洋人。咸丰帝革去僧格林沁郡王爵仍留钦差大臣职。 咸丰十年(1860年)九月,直隶、山东及河间府一带捻军四起。清廷恢复僧格林沁郡王爵,命其率一万余清军赴山东与捻军作战。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根据僧格林沁的奏请,其哲里木盟长职由达尔罕亲王索特那木彭苏克补授。同治元年(1862年),赏还博多勒噶台亲王爵,不久诏世袭罔替。朝廷授权僧格林沁节制调遣直、鲁、豫、鄂、皖五省兵马。僧格林沁率蒙古骑兵和五省提供的兵力多次打败捻军,在鄂东霍山黑石流收降捻军十几万人,并打散十几万人,清军也损失惨重。同治四年(1865年),捻军整编,增强战斗力,重创清兵。同年四月,僧格林沁率万余清兵追击捻军赖文光、张崇禹部,在山东曹州菏泽县高楼寨附近的吴家店陷入捻军伏击包围圈,其所部骑兵全军覆没。四月二十四日,僧格林沁被斩首。 僧格林沁死后,谥曰“忠”,配飨太庙,并绘像紫光阁,其子伯彦讷谟祜袭亲王爵,并赏“博多勒噶台”王号。光绪年间,清廷在今地安门东大街路北为僧格林沁立专祠,名“显忠祠”,春秋致祭。